近日,鲁班书院积极组织专业导师以及团队学生在线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书院师生积极响应学校关于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合理开展科研工作的倡议,40多名“双师型”专业导师依托组建的30多个科研和学习小组,依据特殊时期的新要求,线上指导书院学生、推进科研,用高度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践行书院的办学理念,锻造鲁班工匠精神,弘扬创新求是的学院传统。
鲁班书院导师邹军教授和杨波波老师指导的书院材料专业2017级本科生张效瑜同学和明宇同学分别对自己的科创小组科研进展进行梳理,张效瑜同学阐述了常温常压下成功制备复合钙钛矿量子点固体粉末的科研工作,科研试制的固体粉末量子效率达到63.5%,并且存储60天后仍能保持良好的发光稳定性;明宇同学阐述了在常温下成功制备了量子点溶液,其发光强度比空白组增加了300%。这些实验研究的技术总结与凝练为钙钛矿量子点在室温制备和稳定性提升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科学研究基础。这些科创进展以鲁班书院本科生作为第一作者分别于2020年3月9日和3月26日正式发表在材料科学领域期刊ECS Journal of Solid State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三区)和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Materials in Electronics(三区)上(图1)。
图1 鲁班书院专业导师带领的科创小组发表的科创进展论文
鲁班书院导师刘卫东教授指导鲁班书院2017级材料专业学生高佩华同学、闫博同学和唐慧玲同学组建了“古玉鉴定技术”研究团队,并设立大创项目微信群,指导启发学生们的创新思路,通过微信传递研究报告和书面指导。研究团队充分利用当今先进的数据库检索技术对海量的数据库资源进行材质、器形、纹饰、沁色以及加工工艺等方面的系统分析,总结新石器时代玉器的鉴别特征,利用数据库对未知样品进行各方面的详细比对,为古玉的真伪鉴别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既可以直接为古玉收藏市场服务,也有利于文博系统对新石器时代玉器藏品的日常管理和民间藏品的征集。同时,古玉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每一件古玉都是艺术品,数据库的建立可以为古玉的文创产品研发提供详实的资料。刘卫东教授指导的团队成员在疫情期间分工协作,积极开展古玉鉴定数据库的基础数据整理工作,数据库建设科研工作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图2)。
图2 鲁班书院古玉鉴定技术研究团队的微信工作群截图
鲁班书院导师毛海舫教授和姚跃良老师指导2019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吴丰行等同学开展了MCP合成制药工艺的技术研究,陈桂娥教授指导2019级材料专业学生邱一婧同学、李诗凝等同学开展了改性膜在医药抗菌及降解印染废水中的应用技术研究,邹军教授和石明明老师指导2019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雷星红等同学开展柔性灯丝光热耦合实验研究工作,褚忠教授指导2018级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常文豪同学、高苗丽等同学开展了3D打印机用的夜光丝和香味丝材料制备技术研究工作,黄耀清教授和郝成红教授指导2017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宋汶齐、机械工程专业蒋晨、软件工程专业李鹏鑫等同学在参加中国大学生物理学科竞赛项目的基础上,申报了多项国家发明专利,以及国家级和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鲁班书院自2017年成立运行以来,积极营造学科交叉的社区氛围,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书院聘任的40多名“双师型”专业导师深受同学们的喜爱,专业导师们为开阔学生科技视野,打开学生兴趣天窗,不遗余力,尽职尽责,努力引导书院学子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积极投入科创实践、学习活动。
文/图:工程创新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