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与育秀中学共探科教融合新路径
——共育科创人才,共筑教育桥梁
发布时间: 2025-03-14 浏览次数: 13

为深化大中小学协同育人机制,推动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创新衔接,2025年3月13日下午,奉贤区规模最大的中学——育秀中学校长王英率教师代表一行受邀访问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工程训练中心主任张珂教授热情接待并主持座谈,双方围绕“大学与中小学教育贯通培养”“工程科普资源下沉”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共绘科教融合新蓝图。

共话教育衔接:打破学段壁垒,点燃科创火种

座谈会上,张珂主任详细介绍了工程训练中心的定位与特色。作为上海市首批产教融合示范基地,中心依托智能制造、3D打印、机器人等前沿技术平台,构建了“实践-创新-应用”一体化教学模式。他指出:“高校工程教育资源应向中小学开放,让青少年更早接触真实场景中的科学问题,激发探索热情,为未来人才培养埋下种子。”

王英校长对此高度认同。她表示,育秀中学作为奉贤区科创教育示范校,近年来积极探索“双减”背景下的科学素养培育路径,但受限于硬件设备和专业师资,“许多课程仍停留在理论层面”。她期待通过高校资源赋能,开发“可触摸、可操作、可延展”的科普实践课程,助力中学生“从解题到解决问题”的能力跃升。

双方初步达成合作意向,计划通过 “三个一”工程 推进深度合作:

1. 共建一套课程:大学教师与中学教师联合开发“工程启蒙”系列课程,覆盖3D建模、智能机械设计等领域;

2. 共享一批资源:中学定期组织学生进入大学实验室开展“科创体验日”,大学提供便携式教具支持中学课堂;

3. 共育一支队伍:选拔中学教师参与高校导师指导的“微课题研究”,培育“小科学家”苗子的教练队伍

  

共探实践场景:实验室里感受“未来科技”

会后,王英校长一行实地参观了工程训练中心多个实验室。在 3D打印创新工坊 ,老师们观摩了从建模设计到成品打印的全流程,对多个3D打印件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王校长感慨道:“这些技术突破书本边界,让抽象知识‘活’了起来,这正是孩子们需要的教育场景。”

共谋未来图景:让科学教育“双向奔赴”

张珂主任强调,此次交流是大学服务基础教育的一次重要探索“我们不仅要‘开门办学’,更要‘主动下沉’,把工程思维融入青少年成长基因。”王英校长则用“触动、启发、期待”总结此行,她希望育秀中学将在本学期遴选数十名名学生进入工程训练中心开展项目式学习。

据悉,双方将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联合发起 “未来工程师”培育计划 ,通过课程共建、师资共培、基地共享,打造区域科普融合标杆。这一探索不仅为中学生打开“看见未来”的窗口,也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注入源头活水。


文/图: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工程创新学院